從2012年到2013年,中國茶產業走過了紛紛擾擾的一年,從農殘風波到地理商標之爭,從“綠變紅”猛鬧到茶業電商萌動……中國茶有太多的時刻未及分辨,就被市場的洪流推到舞臺上,留下一連串意味深長的思考。值此2013開年之際,在《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深耕中國茶產業的第11個年頭里,讓我們謹以一份審慎、客觀且深懷期待的心情,大膽對2013年的中國茶業略作展望!
茶葉新國標問世:茶葉質量追溯漸趨透明
2013年3月1日起,由衛生部和農業部聯合發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將正式實施。新標準對茶葉類別的最大農藥殘留限量標準由原來的9種增加到25種,菊脂類由以前的5項增加到8項。這透露了一個信息:中國茶葉的安全、有機、綠色化,已經從民間呼聲上升為政策導向,未來可能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證新標準的推進?陀^地說,中國茶業一直以來在某些環節的不透明和難追溯,導致了市場上一些殺雞取卵現象的滋生,影響整個中國茶產業的效益。因此誰都不能否認,中國茶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之一是打造真正安全、有機、綠色化的種植以及流通環境,并以此來建立消費市場的信任度,從而釋放中國茶葉的巨大產能。
鑒于此,我們且大膽預計,未來業內各類型茶葉企業將在打造自身的安全規范上,有更嚴格更具執行性的標準,從基地到終端各個環節間的運轉將更透明,茶產業的整體質量意識和水準將邁上一個新臺階。另外,產業內或將出現橫向聯合的趨勢,一些有行業號召力、影響力的有識之士,將會攜手國標、聯合企業,推動民間出現具有公信力的安全認證機構!
輕松中國茶:個性化與標準化兩手都要硬
中國茶業內一直有兩種呼聲,即茶葉究竟該走個性道路還是快消品之路,是強調文化內涵還是追求商業屬性。我們認為,這兩者毫不矛盾,對于產量小、品種小或地理范圍有限的歷史名優茶類,可突出個性和優雅;而對產量大、面積廣、從業人口眾多的大宗生產茶類,必須毫不動搖地推進快消化腳步,F代人急需輕松便利的飲茶環境和方式,這從星巴克、立頓在中國的成功可見一斑,也因此中國茶葉生產及上下游產業鏈之間的各種標準化嘗試還會全面提速。而目前,一些產品和企業的興起正印證這一趨勢,如能自動識別茶葉泡出普洱茶、大紅袍、鐵觀音等上好名茶的“樂泡機”;又如基于中國式茶感體驗誕生的上海“茶香書香”茶空間;還有各地茶企應運而生的速溶茶、茶飲料等新品紛紛在告訴我們,2013年的中國茶產業,在延續茶文化喝得精彩、堂皇的同時,還要喝得輕松、隨性,而標準化及其背后的品牌建設更將邁出大大的一步!
科技變身:中國茶第一增利武器
中國的茶園面積和茶葉產量都居世界首位,這已不是一種驕傲,而是一種焦灼,全國8000萬的涉茶人口,正呼喚將各種現代信息技術、高科技加工設備、生物技術等手段應用到茶樹種植、茶葉加工和銷售的整個產業鏈之中。因此中國茶業的未來創新,絕不僅止于茶葉本身的品種、工藝等方面的微調,它將是全方位、多渠道、各個層面的趨勢引領,也因此茶葉深加工的逐步深入,將成為各種企業、各種機構、各地組織全力追求的目標。目前,國內茶葉深加工領域僅采用不到我國茶葉總產量5%的中低檔原料,就創造了約300億元人民幣的產業規模,已開發的茶葉深加工產品包括茶粉、茶食品、茶保健品、茶濃縮汁、茶化妝品、茶日用品、茶服裝等等,在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收獲了市場贊許。
中國茶葉的深加工是一項重大命題,是實現茶葉資源高效增值的關鍵環節。今后,我國茶葉深加工產業的投資,將從大規模建立茶葉提取物(如茶粉)工廠,轉移到建立以茶葉功能成分為原料的各種天然藥物、功能保健品及個人生活護理品的開發上來,也會出現相當部分叫得響、出得去且站得住的強勢品牌與企業!
天價茶“大音希聲”:平民消費成主流正聲
不可否認,影響許多消費者親近中國茶葉的原因之一是愈演愈烈的天價茶現象。茶葉本是中國最普通的飲品,卻被它動輒萬元的天價而與消費者的日常生活隔離開來,精美繁復的包裝、不求最好只求更貴的價位,直讓人大呼看不懂。其實天價茶層出不窮的最重要原因是高端茶禮品市場需求的旺盛,而這種旺盛,首當其沖建立在中國茶企對傳統商政渠道的依賴上,“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成為茶葉消費的一個怪圈。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設節約型社會,這將成為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經之路。三令五申禁止鋪張浪費的呼聲下,大多數中國茶企的商政盈利模式既面臨挑戰,也對企業本身提出了深挖市場、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要求。
由于在以往,大眾茶市場經常成為陳茶、劣質茶大量傾銷的領域,因此品牌茶企對這一環節的重塑,將大力提振中國茶葉市場的信心,讓老百姓喝得起茶、放心喝茶,將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自發追求。在此風尚的影響下,2013年的中國茶葉市場將出現主流茶企力推適合平民價位的商超專供產品、各種名茶低姿態登陸電商亮相以及茶葉產品包裝瘦身追求環保等趨勢,消費者的滿意度將被真正重視。
茶營銷:全方位立體渠道鋪設鑄新貌
以往在中國茶葉的營銷方式上,我們的多數茶企業習慣了花大錢建立品牌連鎖店,舉辦各式各樣耗資甚巨的推介會、巡回展以及爭相邀請明星代言人等形式。不能否認,這些手段在品牌建立的初期確有一定效用,但隨著時代進步和消費市場的成熟,一種更多元、更經濟、更緊密互為依托的營銷模式即將來臨,在中國茶葉的一二三產業鏈之間,將會打破以往各自為政的局面,體現出抱團、協作、理性、創新的特點。因此,無論是茶葉資源大省貴州借力茅臺門店整合黔茶出山,還是安溪從鐵觀音基地起步打造茶葉風光旅游帶,都只是表明中國茶正開始多角度思維,迎合趨勢、巧妙借力,將成為2013中國茶產業亮點不斷的原因。
在新的一年,各種外部資本進入茶行業的腳步還會進一步加快,各類型茶葉市場、經銷店的洗牌速度也將大大加快,而茶知識、茶營銷類的培訓或將持續走熱,市場將培養真正理性的消費者和出色專業的茶業營銷隊伍。 |